校友专栏 | 文东茅
北大教授文东茅:人生不是抛物线!
(转载 百家号文章)
本期校友——文东茅
益阳师范1986届普师53班
校友简介
文东茅,湖南桃江人,北京大学教授。
1983-1986年就读于益阳师范学校53班。期间成绩优秀,全面发展,曾获得湖南省中专运动会跳高冠军。毕业后保送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
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湖南师大留校任教,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后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曾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担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监事等学术职务。
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政策研究。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幸福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的幸福观和“修己以安人”的教育观,在全国上百所学校探索和推广幸福教育。
校友故事
我从跳高中感悟人生
我出生于农村,家庭贫困,父母去世得早,初中毕业后我选择去读中师(益阳师范学校),离开条件艰苦的贫困农村,来到城市发展。考上中师、跳出“农”门,是我人生的第一次重要超越。
读益阳师范期间,我参加了跳高训练,最终获得了全省中专运动会跳高冠军。跳高不仅增强了我的身体素质,还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的学习成绩是第一名,又有运动特长,所以非常顺利地成为全班唯一一个保送大学的人。从中专到大学,这是我人生的又一次超越。
正因为如此,我对跳高特别有感情,从跳高中我曾获得了很多人生感悟:
1、关于成功与失败。
运动和比赛教给我正确认识成败:要勇于挑战新的高度、强的对手、不惧失败;判断成败的标准不是名次,而是超越的高度;不是与别人比,而是与自己比;我们甚至要感谢那些将我们打败的对手,他们就是检阅我们实力的横杆。
2、关于实力与信心。
跳高是一个以硬实力为基础的项目,有时候,面对一个高度,运动员会因为实力不足直接放弃试跳,就是因为缺乏信心。由此我意识到:不论是跳高还是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以实力为基础的信心。无实力有信心是狂妄;有实力而无信心是懦弱。
3、关于努力与方法。
优秀的跳高成绩离不开艰苦的努力和科学的训练。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品格,让我更深刻地懂得,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汗水,甚至面对伤病。同时,跳高有不同方式,采用不同的方式获得的效果各有不同,这启发我思考:处事一定要注重方法科学,有时候采用逆向思维、迂回曲折的方法可能更容易成功。
以上这些启示对我的成长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不断的努力,我提升了个人能力,实现了人生的一次次超越,从保送上大学,到读硕士、博士,评副教授、教授,当副院长、院长,一直在攀登人生新高度。
但有关跳高的这些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我的认识。我曾一度认为人生就是一条抛物线,在年轻时不断努力,争取达到一个尽量高的高度,随着年龄增大,智力、体力等衰退,人生轨迹必然逐渐滑落。我也告诉自己,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村孩子,能一步步成长为北大教授、院长,应该知足感恩,我只要延缓一下自己衰落的速度就好。
人生就是一条抛物线吗?
人生真的就是这样一条抛物线吗?
首先,关于成功。“是非即成败”,要能辨别是非,才能找准人生的方向。而真正的成功,是以健全的心灵品质,依道而行,达成目标,同时拥有幸福自在乃至圆满觉悟的人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个人都可以不断努力,不断提升心灵品质,从士人到能人、君子、贤人乃至圣人,实现一次次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就不再是跳高比赛,更像是在攀登一座永无止境的高山,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就可以每天都达到新的高度。而每到一个新的高度,都可以看到新的风景,这才是值得追求和向往的人生。
其次,关于信心。从前我认为信心源于实力,而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真正的信心是相信每个人都有无穷潜力,都有无限的心灵宝藏。一个人对社会的实质性贡献和最大价值是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用生命唤醒生命,帮助他人提升心灵品质。这样的贡献依靠的是心灵品质,不受年龄、体力甚至智力的限制,因此人生并不是一条向下滑落的抛物线,是可以垂直攀升的,这样的人生始终充满信心和希望。
第三,关于成功的途径。现在,我更深刻地体悟到“反者道之动”。人生要有获得,就要先付出;要被爱,就要先给人爱;要被尊重,就要先尊重别人。要获得成功,最高效的途径就是牵手圣贤,垂直攀登。
致良知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人生中有跳高这样的身体超越,也有上大学、跳农门这样的物质和地位上的超越,更有对个人认识和格局的超越,这种精神上的超越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超越。
有了这些认识,我坚持每天学习古圣先贤的思想,带领成千上万名教师、家长学习致良知,开展良知教育试点,共同探索教育之道。我的人生到达一个新境界,我也能预见到,在我的上方还有无数境界有待超越,从中我享受着更大的幸福,无比欣慰、无限感恩。
人生不是一场只有一个冠军的田径比赛,而是一次每个人都可以成功的永无止境的向上攀登。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是超越,每一次超越都是新的风景。在这条攀登路上,我们追随圣贤,一路同行!
个人成果(部分)
1、专著:《走向公共教育——教育民营化的超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闵维方、文东茅等著《学术的力量——教育研究与政策制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主编:《美好的大学时光——给大学新生的礼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4、副主编:《中国民办教育的组织、制度与政策》,青年出版社,2004。
5、合著:《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郝克明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撰写约13万字。
论文:
1、文东茅、沈文钦:知识生产的模式Ⅱ与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案例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04): 65-74.
2、文东茅、王友航: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S1): 11-15.
3、 朱永新、文东茅等:新一轮教育改革和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一)[J].中国远程教育,2010(04): 5-14.
4、 文东茅:招生改革需要勇气和信心[N].人民日报,2010-11-18.
5、 陈昌贵、曾满超、文东茅等: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调查及评估指标构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04): 116-135.
咨询报告:
1、“教育家成长的政策支持”咨询报告,提交中国教育学会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2.
2、“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改革建议”,提交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2012
3、“区域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政策分析”,提交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
4、“高校招生中对弱势群体的倾斜政策分析”,提交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
5、“高校招生中政府的职责”分析报告,提交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
6、“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改革调查分析报告”,提交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
7、“政府对私立教育财政资助的国际比较”,提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起草小组,2010
8、“退役军人教育资助政策研究”,提交财政部、教育部等,2009.
9、“独立学院的发展与相关政策研究报告”,提交财政部,2004. [1]
科研项目:
1、制度变革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研究
高等学校的声誉与大学毕业生就业
个人荣誉
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一审:刘畅 二审:廖簪 三审:李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