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校友——刘铁芳
益阳师范1986届普师52班
校友简介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121第一层次人才,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兼任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比较古典学会理事,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类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政府学位办学科评议组哲教组召集人。主要从事教育哲学、古典教育哲学、道德教育哲学、乡村教育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项目1项、主持第一批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项目1项、湖南省重大招标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大学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一流在线开放课程1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读书》等刊发表论文近300篇;有近6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等全文转摘,并有1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转摘。出版10余部学术著作,著作《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一书入选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其中二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其中二等奖1项;湖南省社科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3项;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获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
校友故事
刘铁芳作为1986届益阳师范学校中师毕业生,深情回忆了自己在益阳师范求学时的经历。益阳师范是他人生出发的重要驿站,他说“不管我走多远,都是从益阳师范出发的。母校的点点滴滴都浸润着人的心灵。”在益阳师范,他学习如何做小学老师,再到乡村当了4年初中教师,然后读大学、学习教育学、深度研究教育问题,一点点追寻教育思想的高地,走向教育学术的前沿,成为没有辜负母校栽培的益师毕业生。
刘铁芳表示:“益师的老师带给我们真善美并存的人格激励;益师的教育带给我们那一代学生梦想的光芒;益师的生活带给我们浓郁的人间烟火;益师的交往带给我们醇厚的学友情深;益师的成长给予我们韧性的坚持。”
关于如何振兴师范教育,刘铁芳曾在《中国教育报》发表题为《重建师范文化,发扬师范传统》文章,以下内容节选自该文章:
回过头来看原来那一代中师生,能够给现在的教育带来哪些启示呢?
那一代中师生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基本素质比较高,二是有教育理想和师范情怀,三是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我想,这是他们为什么能够成为基础教育特别是乡村基础教育中流砥柱的根源。
回望传统,今天振兴师范教育需要借鉴当年的中师培养模式。一是通过政策来提高师范院校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二是营造师范文化、弘扬师范精神的感召力;三是提高师范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应该以这三方面为着眼点提升师范院校整体内涵发展。我们已经意识到师范传统很重要,所以有必要以一种审慎的方式赓续师范传统。
具体而言,今天的师范教育如何抓住根本,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未来之师?我以为有四点:
一是注重师范文化与教师教育的联系。今天的师范院校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多样性。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中师课程设计、培养目标设计是比较科学的,我们应该让师范生浸润在师范文化之中,比如强化音体美素养,强化演讲比赛、辩论赛、文学社,还有多样的学术报告、亲近的师生研讨,以及图书馆阅读、实习实践等,师范情结是在每个细节中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师范文化。
二是拓展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我们现在已经在做了,但毫无疑问要进一步拓展,高等师范院校要切实研究基础教育,中小学也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双方应在有效对接之中相互支撑,包括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方位参与到基础教育之中,这样对于师范生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是注重师范通识教育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当前的师范大学都是综合性院校,师范通识教育体系相对弱化了,我们需要建立有效的师范通识教育体系,让师范生能够“顶天又立地”。
四是教师教育师资尤其是学科教师师资的保障问题。我去过许多师范院校,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现在几乎有一半学科都缺少相关师资,比如物理、地理、生物等,许多学校没有人专门研究教学论,学科教学师资被边缘化,这些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校友寄语
一个人走得快,靠的是努力;走得远,靠的是毅力;走得好,靠的是素养;走得正,靠的是人品。真善美的人格与积极进取、善良正直、勇于担当的人品才是人生最重要的通行证。
个人成果(部分)
获奖:
1、 2011年,《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 2013年,《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3、 2012年,系列论文《重申知识即美德:转向古典教育哲学》获湖南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4、 2015年,《公共生活与公民教育:学校公民教育的哲学探究》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论文:
1、人、世界、教育:意义的失落与追寻 教育研究1997.8;
2、当前教育理论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教育研究2002.6;
3、自我认识的提升与个体价值精神的超越——论当代教育中的价值引导 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4、当代教育的形上关怀 高等教育研究2007.4;
5、哲学生活与大学教育 高等教育研究2008.2;
专著:
1、《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3;
2、《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3、《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2011年出版修订本;
4、《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5、《保守与开放之间的大学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科研项目:
1、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育问题的审理,国家教科规划办;
2、教化之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教化问题审理,省社科规划办;
3、教育创新与师德建设,省教育厅;
4、教育创新与当前中小学师德建设,省教科规划办;
5、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基本项目。
个人荣誉
2009年入选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材建设工程德育原理教材编写专家;
2011年遴选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成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部分内容节选自《中国教育报》
(一审:刘畅 二审:廖簪 三审:李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