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千计划”战略 部署AI赋能就业
——我校微专业建设助力学生职业发展
为积极响应国家数字经济的战略需求,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的通知》,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我校结合办学特色和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制定了AI赋能就业系列微专业建设方案,新增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微专业、数据标注微专业,提供给学生们辅修,以拓宽并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微专业的职业面向,3月21日至3月25日,我校特邀请8位专家对2个微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宣讲。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微专业
为了深化学生对于AI工具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3月24日下午和晚上,我校特邀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孟奕爽和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讲师曾志分别就AI工具赋能学生职业发展和数字素养提升进行了宣讲。孟奕爽结合DeepSeek AI工具的应用场景,通过案例分析演示,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职业技能,并分享了大量实用的策略和方法。曾志梳理了AI技术发展历程,重点解析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智能备课、作业批改等,并展示国产工具DeepSeek如何提升教学效率200%-300%。他提出“AI+就业能力”培养模型,强调数字素养是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图1 孟奕爽-“AI赋能·职引未来”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图2 曾志-AI赋能高校师生数字素养提升的实践与探索
为了让学生了解AI在教育服务、职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深度融合,3月25日,现代教育技术学院联合贝尔安亲教研总监朱妮娅、牛耳科教导师王国强和蓝松鼠机器人编程创办人王栋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朱妮娅通过对比传统错题本与AI错题宝,揭示了AI在课后辅导中的革命性应用;王国强针对就业困境,提出“主动规划+技能迭代”策略,借助智能工具DeepSeek指导学生优化学习路径、精准获取行业信息,帮助学生打破职业认知局限;王栋深入解析生成式AI与判别式AI的核心差异,通过DeepSeek平台演示多模态内容生成与提示词工程技巧,展现了AI在内容创作、教育设计等领域的创造力,他鼓励学生探索AI技术的跨界应用,抓住智能时代的创新机遇。

图3 朱妮娅-AI 赋能教育MaxAI 错题宝实操应用攻略

图4 王国强-破局突围的师范类高校学子如何在就业寒冬中绽放光芒

图5 王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革新与未来机遇
数据标注微专业
为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以技术实践打通校企协同育人链路,3月21日,现代教育技术学院与嘉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AI赋能教育与就业”专题培训。本次培训由嘉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区域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杨开主讲,通过“理论+实操+案例”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从“单一实习”向校企“共育共研”转型,以定制化课程培养适配产业需求的“即战型”人才,促进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为了让学生明白数据标注的发展与重要性,促进学生对于新兴产业的理解与认可,3月24日,深圳市澜德数据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闻起入校宣讲,重点介绍了数据标注对AI技术的重要性,并解析了数据标注在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3月25日,湖南星电会数字科技负责人卢富云受邀宣讲,再次强调了人工智能训练师培养与数据标注的重要性。他指出,数据标注作为人工智能训练的基础环节,也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并介绍了自动化与人工结合的高效标注方法。

图6 杨开-人工智能AI赋能教育,赋能就业

图7 张闻起-数据标注技术

图8 卢富云-人工智能训练师人才培养与数据标注实践
微专业作为高校响应国家数字经济战略、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实践,以“小而精”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聚焦人工智能、数据标注技术等前沿领域,构建起“理论+实践+产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通过校企协同开发课程、动态调整培养方案,以及跨学科知识融合,微专业不仅助力学生掌握“即战型”技能,更培育其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重要范式。
(一审:廖亦凡 二审:廖簪 三审:罗攀登)